江苏省淮阴中学:修订间差异

删除153字节 、​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 Edit via Wikiplus
(// Edit via InPageEdit)
(// Edit via Wikiplus)
第1行:
{{School
|image = Logo of Huaiyin High School.webppng
|date = 1902年
|location =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解放东路99号<br><maplink latitude="33.5802001" longitude="119.0515684" zoom="17" />
|motto = 进德修业 弘毅笃行
|spirit = 竖起脊梁担事
第12行:
'''江苏省淮阴中学'''('''Huaiyin High School, Jiangsu Province'''),简称'''淮中''',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解放东路99号,是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首批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首批江苏省示范性高中、江苏省首批十四所重点中学、江苏省合格重点中学、首批优秀特色课程基地、首批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
 
学校还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五十多所一流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并连续三次荣膺全国文明单位,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中国航空学会授予“全国航空特色学校”称号,获得“全国百强中学”、“全国高中教育50强”等荣誉称号。
淮中建校伊始,遂立“进德修业 弘毅笃行”之校训,承“运河之都”文藻翰墨之运势,薪火相传至今已百余年。在首届毕业生、著名教育家李更生先生倡导的“竖起脊梁担事”精神的指引下,学校虽历经变易,但踔厉奋发,为民族和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杰出人才。
 
== 历史 ==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wzh:陈夔龙{{w|陈夔龙]]}}[[wzh:漕运总督{{w|漕运总督]],上任伊始即按省城学校的规格筹办江北大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二十日(1902年3月31日),'''江北大学堂'''在西门内行台考棚(今江苏省淮阴中学开明分校北院)内宣告成立,淮扬道尹[[wzh:沈瑜庆{{w|沈瑜庆]]}}为总办、同知许秉彝为监督。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二十日(1902年4月3日),陈夔龙向慈禧太后呈上“设立江北学堂折”,陈述办学理由:
第26行:
# 清江浦虽然仅是县治所在地,但河道总督常驻地于此,且为南北要冲,流寓此地的学者、官员很多,文风之盛不亚于省会城市。因此,有必要兴建大学堂,以此为淮海大地开立新风气。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江北高等学堂。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wzh:费孝通{{w|费孝通]]}}曾就读于此。首届毕业生有著名教育家李更生。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wzh:癸卯学制{{w|癸卯学制]]}},是为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开端。光绪三十年(1905年)年底,漕运总督被撤销,淮安的政治、经济地位从此日益衰落。
 
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3月),江北提督刘永庆将江北高等学堂改为初级师范性质的'''江北师范学堂''',任总办(监督)。<ref name=":0">{{cite|url=http://jssdfz.jiangsu.gov.cn/szbook/slsz/jyz2/D8/D8Z.html|title=第八章 师范教育|website=江苏省人民政府}}</ref>苏北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昙花一现,宣告终结。地理学家[[wzh:{{w|張相文|张相文]]}}任堂长,学生增至300多人。
 
辛亥革命前,学校一度停办。1912年9月,民国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12月,又颁布《师范学校规程》。学校于此年改为'''淮阴师范学校'''。<ref name=":0"/>
第40行:
1919年5月中旬,为响应五四运动,淮阴的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省立第三农业学校(今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淮安市实验小学)、淮阴绳武高等小学4所学校和淮安的江苏省立第九中学(今江苏省淮安中学)在六师礼堂成立了“两淮五校学生联合会”。该会下设总务、宣传、检查、纠察等组,制定九条会章,以爱国为宗旨,提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坚决废除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坚决禁用日货劝用国货”等口号,同时组织学生罢课游行。并编印《爱国报》作为会报。嗣后,五校学生联合会推举陈雄图、钱秉章为代表,到沪谒见孙中山,请示爱国运动方针,他们的做法受到孙中山的肯定和称赞。<ref>{{cite|url=https://www.0517w.org.cn/huaian/44819.html|title=“五四”运动在两淮—— 书写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的新篇章}}</ref>1919年10月,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致电各报馆、省教育会及全省各学校,要求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1920年,时江淮地区为军阀[[wzh:马玉仁{{w|马玉仁]]}}所盘踞,人民生灵涂炭,加上水灾连年,颗粒无收,民不聊生;而此时的校长徐慕杜,思想守旧、治校专横,学生在其威严统治下,敢怒而不敢言,背地里称他为“小皇帝”。一次周会上,他又借训话之机,吹捧马玉仁的所谓“德政”。当时的学生[[wzh:宋绮云{{w|宋绮云]]}}非常愤慨,毅然登上讲台,列举军阀罪恶,据理驳斥了他的谬论,受到了全校同学的赞扬。<ref name=":1">{{cite|url=https://www.mouluexue.com/zhonggong/2020065228.html|title=宋绮云人物传,宋绮云生平事迹,宋绮云评价}}</ref>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六师全校师生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宋绮云在大会上的讲话中表示了极大的悲恸,并对临时执政、封建军阀段祺瑞误国殃民行为作了义正词严的指责。<ref name=":1"/>
 
1927年,该校成立中共地下党支部和共青团支部,为淮阴地区最早成立的中共党团组织之一。
 
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wzh:壬戌学制{{w|壬戌学制]]}};其中规定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斟酌地方情形,可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于是各地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大都归并于中学。1927年7月,国民政府令江苏试行大学区制,原设之教育厅撤销,所有以前江苏省境内国立、省立各大学,专门学校及中学、师范学校均分别裁并或改组。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与江苏省立第九中学由此合并,改称'''江苏省立淮阴中学'''。<ref name=":0"/>
 
1928年1月,国民政府又规定大学名称即以所辖区域之名为名。因此,江苏中学、师范合校办理后的校名曾先后分别冠以第四中山大学区、中央大学区和江苏大学区,直到1929年大学区制停止试行为止。<ref name=":0"/>1928年3月,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改称江苏省立淮安中学,此时两校或已拆分。<ref>{{cite|url=https://www.hazx.cn/bainianhuaizhong/huaizhongxiaoshi/2008-02-23/374.html|title=江苏省淮安中学校史年表(上)}}</ref>
第50行:
1932年,江苏省教育厅召开厅务会议,提出师范独立问题,经讨论原则通过。4月,江苏省政府会议通过《中学师范科独立办法》,决定自1932年起分3年完成师范独立工作。学校改称为'''江苏省立淮阴师范学校'''。<ref name=":0"/>
 
1937年以前,学校共毕业学生800余人,培养出[[wzh:滑田友{{w|滑田友]]}}[[wzh:李崇淮{{w|李崇淮]]}}、崔洛亚、[[wzh:{{w|朱琳 (话剧演员)|朱琳]]}}、潘际垌、孙熙民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淮阴屡遭空袭。1938年,学校迁至郊区龙爪树,称'''江苏省立龙爪树临时师范学校'''。后又多次迁址,称'''江苏省立第二临时师范学校'''。校长范农研坚持敌后办校,但学校仍旧不得不于1943年解散。
第66行:
1990年,首批通过江苏省重点中学验收,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
 
1997年5月,经上级部门(市教育局)批准,江苏省淮阴中学与[[wzh:中国民主促进会{{w|中国民主促进会]]}}淮安委员会合作,创办了“淮安市开明中学”。
 
2002年,位于解放东路的新校区建成,高中部自原址迁出。留在原址的原初中部即为现[[江苏省淮阴中学开明分校]]。
第75行:
|+ 校名历史沿革
|-
! 校名
! 时间
|-
2,09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