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前江苏暂行行政区划
首府
今江苏省地域分属苏南行政区苏北行政区南京市皖北行政区山东省管辖。
苏北行署区[1](1949/4/21–1950/4/14)
泰州市扬州市[注 1] | 泰州专区 | 扬州专区[注 2] | 盐城专区 | 淮阴专区 | 南通专区 | 淮北盐区
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1](1950/4/15–1950/9/14)
苏北人民行政公署[1](1950/9/15–1952/12/31)
扬州市[注 3] | 南通市[注 4] | 泰州专区 | 盐城专区 | 淮阴专区 | 南通专区 | 淮北盐区
苏南行署区[2](1949/4/26–1949/11/27)
无锡市 | 镇江行政分区 | 武进行政分区 | 苏州行政分区 | 松江行政分区 | 太湖行政办事处[注 5]
苏南行署区[2](1949/11/28–1950/4/14)
无锡市 | 镇江专区 | 常州专区 | 苏州专区 | 松江专区 | 太湖行政办事处
江苏省苏南人民行政公署[2](1950/4/15–1950/9/14)
苏南人民行政公署[2](1950/9/15–1952/12/31)
无锡市 | 苏州市[注 6] | 镇江专区 | 常州专区 | 苏州专区 | 松江专区 | 太湖行政办事处[注 7]

解放战争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敌55.5万人。[3]

1948年11月7日,苏北地方武装解放新浦、海州。9日,连云港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新海连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谷牧任主任。12月12日,军管会撤销,中共新海连特委成立,谷牧任书记。同时,成立新海连特区行政专员公署,李云鹤任专员。[4]

11月7日,丰县解放。8日,新沂、邳县解放。10日,沛县解放,13日,睢宁解放。12月1日,徐州解放。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州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组成,傅秋涛为军管会主任,冯平为副主任。中共徐州市委书记兼特别市市长为周林,警备司令为袁也烈。[5]

12月2日,苏北地方武装解放淮阴。2日-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两淮军事管制委员会、两淮市警备司令部、两淮市政府先后成立。张凯任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温逢山任警备司令,吴觉任市长。[4]9日,淮安、宝应解放。13日,兴化解放。14日,盱眙解放。15日,天长解放。[6]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驻守苏北一些县城的敌军陆续南逃。16日,溱潼解放。19日,高邮解放。20日,海安解放。21日,泰县解放。24日,泰兴解放。[7]25日,扬州解放。刘先胜任扬州军管会主任。[8]同日,六合解放。27日,如皋解放。28日,启东、靖江解放。29日,海门解放。[7]2月2日,南通解放。南通区军管会成立,主任贺希明,副主任周一峰。3日,南通警备司令部成立,张震东任司令员,周峰任政委。[9]

至1949年2月,长江以北的江苏地区除沿江个别集镇外,已全部解放。[3]

1949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苏北区委员会在泰州塘头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华东局;[10]肖望东、赖毅、万众一、郑平、张维城、贺希明、张震东、常玉清为委员;肖望东为书记,赖毅为第一副书记,万众一为第二副书记。21日,苏北行政公署(简称苏北行署)、苏北军区成立,驻泰州市。[1]贺希明任行署主任,张震东任司令员,肖望东任政治委员。行署设在泰州,下辖扬州(原华中第二分区)、泰州(原华中第一分区)、盐城(原华中第五分区)、淮阴(原华中第六分区)、南通(原华中第九分区)5个行政区,41个县、市。原华中行政办事处撤销。[11]徐州市、新海连市以及陇海铁路以北地区仍属中共山东分局领导。[3]4月21日,华东局批准,谢克西为中共泰州地委书记,陈扬为中共扬州地委书记,高峰为中共盐城地委书记,李广仁为中共淮阴地委书记,王野翔为中共南通地委书记。5月14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黄云祥任泰州专员公署专员,杜干全任扬州专员公署专员,陈书同任盐城专员公署专员,陈亚昌任淮阴专员公署专员,叶胥朝任南通专员公署专员。[12]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0日午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同日,解放军向江浦、浦镇发起进攻,21日解放江浦。22日,江阴起义并解放。22日,浦口、浦镇解放。23日午夜,南京解放。同日,镇江、无锡、常州相继解放。27日,苏州解放。[13][3]

24日,无锡市军管会、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政府同时成立,管文蔚任军管会主任,钟民任市委书记,谢克东、高山任副书记,顾风任市长,包厚昌任副市长;镇江市军管会成立,袁仲贤任主任。中共镇江地委、专员公署、军分区在渡江前夕已经组建,地委书记为陈光、专员为刘烈人。另成立中共镇江市委、镇江市政府,韦水义为镇江市委书记,刘烈人兼镇江市长。[14]26日,苏南行政公署(简称苏南行署)成立,管文蔚任主任,刘季平、陈国栋任副主任。行署设在无锡市,下辖镇江,常州、苏州、松江4个行政区,1个直辖市、27个县市。无锡市下辖无锡县和3个指导区。[14][3][2]28日,中国共产党苏南区委员会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华东局;陈丕显、管文蔚、刘先胜、赵明新、钟民、刘季平、陈国栋、陈一诚、黄赤波、惠浴宇为委员,陈丕显、管文府、刘先胜、赵明新、钟民为常委,陈不显为书记。[14]同日,南京市军管会成立,刘伯承任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常州市军管会成立,吴觉为主任;成立中共常州地委、常州专员公署、常州市政府,地委书记为吴觉、专员为张志强,代理市长为诸葛慎。[15]30日,苏州市军管会成立,韦国清任主任。成立中共苏州地委、苏州专员公署,地委书记为宫维桢,专员为李干成。另组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政府,惠浴宇任苏州市委书记兼市长。[16]

5月1日,中国共产党南京市委员会成立。经中共中央批准:刘怕承为书记,宋任穷为副书记;刘伯承、宋任穷、张际春、陈修良、陈士榘为常委;刘伯承、宋任穷、张际春、陈修良、李达、陈士榘、柯庆施、张霖之、彭涛、周兴、黄华、陈同生、段君毅、徐平羽、江渭清、王明远等16人为委员。刘伯承率部进军大西南后,南京市委以粟裕、唐亮、江谓清、陈修良、柯庆施、陈其五、袁仲贤、何以祥、王明远、张藩、邱一涵等11人为委员,粟裕为书记,唐亮为第一副书记,江渭清为第二副书记。[17]同日,南京市警备司令部成立,陈士榘任司令员,袁仲贤、江渭清任正副政委。[15]5月6日,苏南军区成立,管文蔚、刘先胜任正副司令员,陈丕显任政委。军区下辖松江、苏州、常州、镇江4个军分区。[14]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刘伯承兼市长,柯庆施、张霖之任副市长。[15]

5月27日,上海解放。渡江战役历时37天,胜利结束。[3][18]6月2日,解放军在长江第一大岛崇明岛登陆。至此,江苏省全境(嵊泗县除外)获得解放。[19]

全境解放后略述

 
1949年与现行行政区划对比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成立。丰县、沛县,华山、铜北4县划归鲁中南区党委台枣地委领导。[20]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苏南、苏北和南京市各地人民纷纷集会、游行,各机关、部队隆重举行国旗升旗仪式,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

11月28日,苏南行政公署改为下辖松江、苏州、常州、镇江4个专区及无锡市。无锡市下辖无锡县。[2]

苏南解放以后,考虑到苏南是新解放区,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其工作环境和条件均与苏北老解放区不同,故中央决定在江苏实行小省制,除已建立的苏北行政区外,在原江苏省的长江以南地区,分别建立苏南行政区和南京直辖市。[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萧县、砀山、江浦3个县划归皖北行政区;徐州、新海连2个市和丰县、华山、沛县、铜北、邳县、东海、赣榆7个县划归山东省。[22]12月2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苏南的句容、江宁,苏北的六合,皖南的当涂,皖北的江浦、和县刘归南京市领导。[23]

1950年1月10日,中共苏北区扬州地委和泰州地委合并,称中共泰州地委。同时,苏北行政公署决定,原泰州、扬州两专区合并,称泰州专区,下辖扬州、泰州2个市,泰县、泰兴、靖江、兴化、高邮、宝应、仪征、六合、江都9个县。泰州专区原辖如皋县、海安县划归南通专区东台县、台北县划归盐城专区。12日,苏北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从泰州移驻扬州。[24][1]此时苏北行署共辖4个专区,35个县和南通、扬州、泰州3市。[1]

1950年4月15日,苏北行政公署改名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苏南行政公署改名江苏省苏南人民行政公署;9月15日又改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苏南人民行政公署[1][2][25]

6月,苏南区划常熟县城区设置常熟市,乡区仍为常熟县,常熟市、县仍隶属于苏州专区。

详细建置沿革

苏北

1949年4月21日,苏北行政公署成立,驻泰州市;辖原苏皖边区第一、二、五、六、九行政区,而原属江淮区的江苏旧辖之地如仪征、六合、淮宝、淮泗、宿迁、睢宁、邳睢铜等县(市)亦划属之。5月25日,苏北行政公署决定,将原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改名为泰州行政区,第二行政区改名为扬州行政区,第五行政区改名为盐城行政区,第六行政区改名为淮阴行政区,第九行政区改名为南通行政区

1950年1月15日,苏北行署机关移驻扬州市,4月15日,苏北行政公署改称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9月15日又改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1951年,淮北盐区由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至1952年底,本行署区共直辖南通、扬州等2个市和泰州、淮阴、盐城、南通等4个专区,另有1个淮北盐区。

淮阴[1]
专署驻地
苏皖边区第六行政区(1945/11/1–1949/4/21)
苏北行署区第六行政区(1949/4/21–1949/5/25)
苏北行署区淮阴专区(1949/5/25–1950/4/14)
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区(1950/4/15–1950/5/8)
淮阴县 | 淮宝县 | 泗阳县 | 沭阳县 | 灌云县 | 宿迁县 | 睢宁县 | 新安县 | 邳睢县 | 涟水县
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区(1950/5/9–1950/9/14)
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区(1950/9/15–1950/12/18)
淮阴县 | 泗阳县 | 沭阳县 | 灌云县 | 宿迁县 | 睢宁县 | 新安县 | 邳睢县 | 涟水县
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区(1950/12/18–1952/12/31)
清江市 | 淮阴县 | 泗阳县 | 沭阳县 | 灌云县 | 宿迁县 | 睢宁县 | 新安县→新沂县[注 8] | 邳睢县 | 涟水县

1949年4月21日,淮阴专区辖淮阴、淮宝(由原淮安、宝应两县运河以西的部分地区所组成,县人民政府驻岔河镇)、泗阳、沭阳、灌云、宿迁、睢宁、新安(由原沭阳、宿迁两县的一部分地区所组成,县人民政府驻新安镇)、邳睢(由原邳县陇海路南及睢宁县北部地区所组成,县人民政府驻土山镇)、涟水10县。专员公署驻淮阴县。

1950年5月9日,撤销淮宝县,所属高涧、盱宝两区划归淮阴县;林集、盐南、盐北、岔河、黄集5个区划归淮安县;山阳、吕良、东湖3个区划归宝应县。[26]淮阴专区辖9县。

6月13日,涟水、涟东两县合并为涟水县,隶属淮阴专区。[27]淮阴专区辖9县。

12月18日,淮阴县城区改名清江市。淮阴专区辖1市9县。

1952年9月,新安县更名新沂县。

1953年1月江苏建省后,淮阴专区属江苏省领导。邳睢县人民政府迁驻运河镇。淮阴专区辖1市9县。 

盐城[1]
专署驻地
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1945/11/1–1949/4/21)
苏北行署区第五行政区(1949/4/21–1949/5/25)
苏北行署区盐城专区(1949/5/25–1949/11)
盐城县 | 盐东县 | 射阳县 | 建阳县 | 阜宁县 | 阜东县 | 滨海县 | 涟东县 | 淮安县
苏北行署区盐城专区(1949/11–1950/1/10)
盐城县 | 射阳县 | 建阳县 | 阜宁县 | 滨海县 | 涟东县 | 淮安县
苏北行署区盐城专区(1950/1/11–1950/4/14)
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盐城专区(1950/4/15–1950/9/14)
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盐城专区(1950/12/18–1952/12/31)
盐城县 | 射阳县 | 建阳县→建湖县[注 9] | 阜宁县 | 滨海县 | 涟东县[注 10] | 淮安县 | 东台县 | 台北县→大丰县[注 9]

1949年4月21日,盐城专区辖盐城、盐东、射阳(由原阜宁、盐城的串场河以东,射阳河以南的部分地区所组成,县人民政府驻合德镇)、建阳(由原阜宁、盐城的串场河以西及皮岔河以北的地区所组成,县人民政府驻湖垛镇)、阜宁、阜东、滨海(由原阜宁、涟水、灌云3县各一部分地区所组成,县人民政府驻东坎镇)、涟东(为原涟水盐河以东的部分地区,县人民政府驻大程集)、淮安9县。专员公署驻盐城县。

11月,撤销盐东、阜东两县。盐城专区辖7县。

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专区的东台、台北2县划归盐城专区。6月,撤销涟东县,并入淮阴专区的涟水县。

1951年7月11日,台北县改名为大丰县,建阳县改名为建湖县。盐城专区辖8县。

泰州、扬州[1]

1949年4月21日,扬州、泰州是两个行政区。扬州区辖扬州市和宝应、高邮、兴化、溱潼、江都、仪征、六合县等1市7县。泰州区辖泰州市和泰县、泰兴、靖江、东台、台北、海安、如皋县等1市7县。

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行政区的如皋、海安两县划归南通专区,东台、台北两县划归盐城专区。撤销溱潼县。同年2月6日,扬州专区与泰州专区合并为泰州专区,下辖泰州、扬州两市及泰县、泰兴、靖江、兴化、高邮、宝应、仪征、六合、江都9县。5月12日,泰州市与泰县合并为泰县。扬州市改为扬州县。6月6日恢复泰州市,为专区辖市。8月8日,撤销扬州县建制,成立扬州市。归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

1953年1月江苏建省后,泰州专区改为扬州专区,属江苏省领导。扬州专署驻扬州市。原由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的扬州市,和原属皖北滁县专区的江浦县划入扬州专区。扬州专区辖扬州、泰州2市和江都、高邮、宝应、兴化、泰县、泰兴、靖江、仪征、江浦、六合10县。

南通[1]

1949年4月21日,设南通专区,辖南通市及如东、南通、海门、启东、崇明1市5县。

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专区的如皋、海安划归南通专区。同年5月12日,南通市改由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

1951年,如东县政府由马塘迁驻掘港镇。

苏南

镇江[2]

1949年4月26日,镇江行政分区辖镇江、江宁、丹阳、扬中、句容、溧水、高淳7县。

1949年11月28日,镇江行政分区改设镇江专区。下辖扬中、高淳、溧水、丹徒、丹阳5个县及镇江市。专员公署驻镇江市。

1949年12月,句容、江宁2县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1月又划回镇江专区。镇江专区辖7县1市。

1953年1月建省,镇江专区属江苏省领导。原属常州专区的武进、溧阳、金坛3县划入镇江专区。镇江专区辖1市10县。

常州[2]

1949年4月26日,武进行政分区下辖武进、江阴、溧阳、金坛、宜兴5县。

1949年11月28日,撤销武进行政分区,设常州专区。下辖武进、江阴、金坛、宜兴、溧阳5县及常州市。专员公署驻常州市。

1953年1月建省,常州专区撤销。

1953年常州市改由江苏省直辖。 

苏州[2]

1949年4月26日,苏州行政分区下辖吴县、昆山、常熟、太仓、吴江5县。7月加辖太湖办事处。

1949年11月28日,设苏州专区。下辖太仓、吴江、常熟、吴县、昆山5县及苏州市。专员公署驻苏州市。

1950年,苏州市改由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常熟县城区改为常熟市。苏州专区下辖1市5县1个办事处。

1952年,撤销太湖办事处,并入吴县。

1953年1月建省,苏州专区属江苏省领导。原由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的无锡县及常州专区的宜兴、江阴2县,划入苏州专区。苏州专区下辖1市8县。

1953年,苏州市改为江苏省直辖。

松江[2]

1949年4月26日,松江行政分区下辖松江、奉贤、金山、宝山、南汇、上海、川沙、嘉定、青浦9县及嵊泗列岛特区(1951年7月21日改嵊泗县(定为丁等县))。

1949年11月28日,松江行政分区改名为松江专区,下辖9县及1特区(1951年7月21日已改县)不变。

重建江苏省

为迎接即将开始的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苏南区、苏北区和南京市合并,以南京市为省会,恢复江苏省建制,组建江苏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江苏的工作。

1952年11月7日,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有委员11人,柯庆施任第一书记,江渭清任第二书记,萧望东、管文蔚为副书记。全省共有党员41万余名。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谭震林任主席,柯庆施、管文蔚、冷遹任副主席。恢复建制后的江苏省,共有4100万人口,下辖徐州(当时属山东管辖的徐州、新海连地区重新划为江苏省属)、淮阴、盐城、扬州、南通、镇江、苏州、松江(后划归上海)8个专区,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徐州6个省辖市,75个县。江苏省建制的恢复,进一步推动了江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28]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

三、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并于该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撤销苏北人民行政公署、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现属山东省、安徽省原为江苏省旧辖之地区,均划回江苏省属。江苏省人民政府设于南京。

[取自《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

注释

  1. 1950年1月13日,苏北行署由泰州市(泰州专区辖)移驻扬州市(扬州专区辖)。
  2. 1950年2月6日,扬州专区并入泰州专区。
  3. 1950年5月12日,扬州市改为扬州县。8月8日,撤销扬州县建制,成立扬州市,由泰州专区辖改为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
  4. 1950年5月12日,南通市由南通专区辖改为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
  5. 1949年7月10日成立。
  6. 1950年,苏州市改由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
  7. 1952年,撤销太湖办事处,并入吴县。
  8. 1952年9月,新安县更名新沂县。
  9. 9.0 9.1 1951年7月11日,台北县改名为大丰县,建阳县改名为建湖县。
  10. 6月,撤销涟东县,并入淮阴专区的涟水县。

参考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苏北行署区”  — 行政区划网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苏南行署区”  — 行政区划网
  3. 3.0 3.1 3.2 3.3 3.4 3.5 3.6 “江苏全境解放”  — 江苏党史网
  4. 4.0 4.1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8年11月(三)”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5.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8年12月(一)”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6.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8年12月(二)”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7. 7.0 7.1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1月(四)”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8.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1月(三)”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9.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2月(一)”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10. “一、苏北区党委(1949.4—1952.11)”  — 江苏省人民政府
  11.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4月(二)”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12.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4月(三)”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13.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4月(四)”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14. 14.0 14.1 14.2 14.3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4月(五)”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15. 15.0 15.1 15.2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4月(六)”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16.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4月(七)”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17.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5月(一)”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18.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5月(三)”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19.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6月(一)”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20.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8月(二)”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21.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10月(一)”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22.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10月(三)”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23.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49年12月(一)”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24.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50年1月(二)”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25.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50年4月(二)”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26.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50年5月(一)”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27. “共产党在江苏百年记忆 1950年6月”  — 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28.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 江苏党史网